​北京翰林雅集

 

 

服务范围:项目策划、室内设计

项目地址:北京

项目面积:330㎡ 

项目时间:2024年 

 

 

 

 

查看视频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于宁静处见雅,于幽光处见境

 

“翰林”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,指的是"文翰荟萃之所"。承载着文脉的延绵与精神的高远,曾是古代士大夫阶层的象征,是文化的核心与思想的殿堂。“雅集”,则源自古人雅好相聚,品茗论道、赏乐观物、赋诗题画,究其本质在“以艺载道,以友辅仁”。将“翰林”与“雅集”巧妙结合是对一个理想精神空间的构想——一处承载东方文化内核、重构当代文人生活意境的栖居之境。

 

翰林雅集,隐于北京二环内一座极具历史底蕴的"神秘四合院"——京艷·翰林书院。这座院落静踞旧城文脉的核心之地,东邻庄严肃穆的孔庙,与千年学府国子监仅一墙之隔,身处都市繁华之中,却独享一方静谧之所。

 

翰林书院格局为北京传统四合院形制,园林与庭院层层展开,沉静而深远。此次设计的空间为中和厅、建武厅以及青瓷生活美学馆,几处空间散落于院落的各处,确由焚香、品茗、书画、赏瓷等闲人雅趣相互联系起来,共同组成一处诗意、静怡的“雅集”之所。

 

中和厅

茶香书韵里的东方慢生活

 

翰林书院平面遵循了北京传统三进四合院的传统布局。翰林书院的大门为北京四合院大门传统制式“金柱门”,多为家境殷实大户人家所用。经过大门便来到了一进庭院的中和厅,该空间正好居整个四合院最南侧的中轴位置。

 

“中和”二字引自《中庸》中的经典定义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。

 

中和厅面阔三间,分别设置了石台、茶席、书案。室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由三块原石组成的展台,被精心设置在中轴线之上。它们由素朴的工具敲击而成,意图保留其来自于原野的自然、质朴味道,仿佛自然而然地引导着人们的视线流动。

 

这组原石的朴实形态与周围环境的精致工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而它们所散发的自然粗犷气息,与空间的文化氛围融合呼应,营造出一种克制而有力的节奏感,让人在不经意间沉浸其中。

 

天花传统人字形木架结构与地面深色金砖相互呼应,整体色调温和内敛,家具、器物与背景之间有着恰到好处的留白关系。远处的纱幔屏风与书案相互映衬,上边的山水画以淡雅的色调呈现,山川起伏云雾缭绕,仿佛将自然之美与古典意境无声地传达给每个在此驻足的人。

 

四周书架满墙,卷册、陶瓷、花器错落有致,仿佛是那些文化余韵的静水深流,将东方之“静”贯穿始终。

天光透过洁净的落地窗缓缓洒入,与室外竹影花枝相映成趣,空间氛围松弛自然而不失仪式感。

 

在此,一场茶会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享受,更是一场精神文化的雅集。

 

建武厅

黑金水墨中的文人会客厅

 

建武厅则以层次的变化激发空间的感知。下沉的沙发区与实木茶案营造出一种围合与凝聚的气氛,与周边功能区通过两扇格栅口袋门灵活连接,开放与私密在此巧妙切换。

 

文房器物错落摆放,书、瓷、木、茶皆不喧哗,共同构成一种生活的“秩序美”。一盏清茶,几页书册,与故人或相对而坐,或独处静默,皆能感受到一种不言自明的从容。

 

空间内的装饰别具匠心,尤其是黑漆打底金漆作画的墙面,完美融合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。金色的线条勾画出山水、人物、建筑的细腻场景。黑漆与金漆的对比不仅使得画面更加深邃,在光影的变化下既内敛又尊贵。

而光影如点睛之笔自窗外淡淡洒入,浮于地毯、案几之上,此时此刻都市人向往的绵绵诗意、身心静谧便是这般样子。

 

青瓷生活美学馆

青白交织的时空美学

 

我们以“线”为题,构筑起一处极富象征意味的空间场域。白色线帘从屋顶垂落,好似天空中倾泻而下的光轻盈而有力,它将古典器物轻柔包裹,也将观者的情绪引入沉静的感知中。

 

线,既是视觉的引导,也是时间的延展。它将龙泉青瓷的温润如玉轻轻托起,使之从器物跃升为人间智慧的“意象”。

 

瓷器安置在石制基座之上,或温润如玉,或通透似水。那一抹青,是时间沉淀后的淡定与澄澈;那一件件器物,不言不语,却仿佛能听见龙泉窑火中的风声水韵。

它们静静伫立于线帘之中,与木、与石、与光交汇,仿佛一道道无声的问候,穿越千年。

 

三个空间在功能上互为联系,在设计气质上同出一脉。它们共同构成了翰林雅集的当代表达:既不刻意复古,也不急于现代,而是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切入点,在设计语言的边界中留白,在精神语境的深处共鸣。每一处光影、每一种材质、每一笔工艺,都是对东方美学“含而不露、精而不显”的致敬。

 

设计不再是风格的拼贴或符号的堆叠,而是一次“雅”的实践,一种“集”的回响。翰林雅集,既是空间,也是时间;既是场所,也是一段关于生活、文化与审美的对话。